服务每一个客户

Our intention to service each customer

诚实 守信 专注

2017年清明节放假时间安排

 
您当前的位置:主页 > 新闻中心
文章来源:网络 编辑:www.yiqiwei999.com 阅读:1135
发布日期:2017-03-31 10:16:04

清明节放假安排:4月2日至4日放假调休,共3天。4月1日(星期六)上班。


清明节的来历

据传始于古代帝王将相“墓祭”之礼,后来民间亦相仿效,于此日祭祖扫墓,历代沿袭而成为中华民族一种固定的风俗。本来,寒食节与清明节是两个不同的节日,到了唐朝,将祭拜扫墓的日子定为寒食节。

“清明节”的得名还源于我国农历24节气中的清明节气。冬至后第105天就是清明节气。清明节气共有15天。作为节气的清明,时间在春分之后。这时冬天已去,春意盎然,天气清朗,四野明净,大自然处处显示出勃勃生机。用“清明” 称这个时期,是再恰当不过的一个词。

冬至后一百零五天谓之寒食,从前这天禁火,冷食,故又称“冷节”、“禁 烟节”。 民间传说寒食是为了纪念春秋时的介子推被火焚于绵山, 晋文公下令禁火。介子推是山西人,所以冷食习俗在山西首先流行。旧时寒食断火,次日宫中有钻木取新火的仪式,民间也多以柳条互相乞取新火。

清明节的6个习俗

清明节的习俗1.蹴鞠

鞠是一种皮球,球皮用皮革做成,球内用毛塞紧。蹴鞠,就是用 足去踢球。这是古代清明节时人们喜爱的一种游戏。相传是黄帝发明的,最初目 的是用来训练武士。

清明节的习俗2.踏青

又叫春游。古时叫探春、寻春等。三月清明,春回大地,自然界到处呈现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正是郊游的大好时光。我国民间长期保持着清明踏青的习惯。

清明节的习俗3.荡秋千

这是我国古代清明节习俗。秋千,意即揪着皮绳而迁移。它的历史很古老, 最早叫千秋,后为了避忌讳,改为秋千。古时的秋千多用树桠枝为架,再栓上彩带做成。后来逐步发展为用两根绳索加上踏板的秋千。打秋千不仅可以增进健康,而且可以培养勇敢精神,至今为人们特别是儿童所喜爱。

清明节的习俗4.植树

清明前后,春阳照临,春阳照临,春雨飞洒,种植树苗成活率高,成长快。因此,自古以来,我国就有清明植树的习惯。有人还把清明节叫作“植树节”。植树风俗一直流传至今。1979年,人大常委会规定,每年三月十二日为我国植树节。 这对动员全国各族人民积极开展绿化祖国活动,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清明节的习俗5.清明扫墓

谓之对祖先的“思时之敬”。其习俗由来已久。明《帝京景物略》载“三月清明日男女扫墓担提尊榼轿马后挂楮锭粲粲然满道也。拜者、酹者、哭者、为墓除草添土者焚楮锭次以纸钱置坟头。望中无纸钱则孤坟矣。哭罢不归也趋芳树择园圃列坐尽醉。”其实扫墓在秦以前就有了但不一定是在清明之际清明扫墓则是秦以后的事。到唐朝才开始盛行并相传至今。清明祭扫仪式本应亲自到茔地去举行但由于每家经济条件和其它条件不一样所以祭扫的方式也就有所区别。“烧包袱”是祭奠祖先的主要形式。所谓“包袱”亦作“包裹”是指孝属从阳世寄往“阴间”的邮包。

清明节的习俗6.放风筝

也是清明时节人们所喜爱的活动。 每逢清明时节,人们不仅白天放,夜间也放。夜里在风筝下或风稳拉线上挂上一串串彩色的小灯笼,象闪烁的明星,被称为“神灯”。过去,有的人把风筝放上蓝天后,便剪断牵线,任凭清风把它们送往天涯海角,据说这样能除病消灾,给自己带来好运。

关于清明节励志诗句

1、林卧愁春尽,开轩览物华。——孟浩然《清明日宴梅道士房》

2、贫居往往无烟火,不独明朝为子推。——孟云卿《寒食》

3、江淮度寒食,京洛缝春衣。——王维《送綦毋潜落第还乡》

4、雨中禁火空斋冷,江上流莺独坐听。——韦应物《寒食寄京师诸弟》

5、宠柳娇花寒食近,种种恼人天气。——李清照《念奴娇·春情》

6、清明时节雨声哗。——张炎《朝中措·清明时节》

7、梨花自寒食,进节只愁余。——杨万里《寒食上冢》

8、清晓妆成寒食天,柳球斜袅间花钿,卷帘直出画堂前。——韦庄《浣溪沙·清晓妆成寒食天》

9、迳直夫何细!桥危可免扶?远山枫外淡,破屋麦边孤。——杨万里《寒食上冢》

10、宿草春风又,新阡去岁无。——杨万里《寒食上冢》

11、客思似杨柳,春风千万条。——王安石《壬辰寒食》

12、黄蜂频扑秋千索,有当时、纤手香凝。——吴文英《风入松·听风听雨过清明》

13、乌啼鹊噪昏乔木,清明寒食谁家哭。——白居易《寒食野望吟》

14、寒食不多时,牡丹初卖。——晁冲之《感皇恩·寒食不多时》

15、白下有山皆绕郭,清明无客不思家。——高启《清明呈馆中诸公》


上一篇:帝国备份王5.1版、EBMA双系统开源发布
下一篇:微信小程序与服务号的区别
优势服务项目:

福州小程序开发

,福州自媒体推广,福州微信公众平台开发,福州微商城,福州网站优化
Copyright © 2008-2020 文企网络 All Rights Reserved. 闽ICP备12011436号